宮腔鏡術后妊娠的可能性
理論上講子宮內膜切除后不能再生,應有長期避孕效果。DeCherney曾報道2例術后半年死于內科疾患的病例,尸解顯示子宮內膜完全被膠原瘢痕組織代替。Magos報道68例病人于術后3個月及12個月分別進行宮腔鏡檢查,發(fā)現(xiàn)子宮腔縮短、內膜纖維化。但子宮內膜有驚人的再生能力,子宮角部的解剖學形態(tài)內陷,組織學結構肌壁薄,容易發(fā)生子宮穿孔,子宮底位于子宮的頂部,需用環(huán)形電極橫行切割,技術難度大,此兩處的子宮內膜電切割或滾球電極電凝去除術往往不夠徹底,如有子宮內膜殘存或日后再生,則仍有宮內妊娠的可能。Turnhull等研究59例宮腔鏡術后的子宮MRI圖像,其中22例無月經,結果除3例外,均有殘余粘膜,但并非有子宮內膜殘余的均有月經,因此,臨床偶見術后妊娠者,宮內,宮外妊娠均有可能,其發(fā)生率約0.7-2%。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復興醫(yī)院1990年5月-2001年11月共行TCRE術1341例,隨訪3-6個月,術后妊娠者26人32例次,發(fā)生率2.39%,32例次妊娠中有宮頸妊娠1例,輸卵管妊娠2例,右側宮角妊娠1例,宮內妊娠22人28例次,其中2人妊娠3次,2人妊娠2次,其發(fā)生與病人年齡,子宮內膜再生能力及切除子宮內膜的深度和范圍有關,并隨術后時間的延長,宮內妊娠的幾率減少。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復興醫(yī)院TCRE術后妊娠例次的62.5%發(fā)生在術后第一年,第二年為21.88*。第三年為9.28%,第四年為3.11%,第五年為3.11%;其中7%發(fā)生在前100例,后1241例術后妊娠的發(fā)生率降至1.69%,前100例的發(fā)生率高顯然與開展手術初期切除子宮內膜較淺有關。第二代子宮內膜去除術較RCRE術安全,操作容易,但近年亦有妊娠的報道。Ismail等報道熱球子宮內膜切除術后宮內妊娠1例,1992年Whitelaw和Sutton宮腔鏡術后異位妊娠,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復興醫(yī)院發(fā)生2例輸卵管妊娠,1例宮頸妊娠。Dicker報道5例宮頸妊娠,認為其病因與人工流產和刮宮創(chuàng)傷對子宮內膜的破壞有元,其中2例有嚴重的宮腔粘連,造成了部分或全部的宮腔閉鎖,這種粘連可能是宮頸妊娠的重要原因。
總之,由于子宮內膜切除(或去除)手術并不等于絕育,也不能保證絕育,而且無月經者仍有可能妊娠,因此,對子宮內膜切除術的妊娠問題應有足夠的認識,對病人術后應提倡避孕,醫(yī)生對宮腔鏡術后無月經,淋漓出血及腹痛者,應警惕宮內積宮外孕的可能性。

下一篇:宮腔鏡術后妊娠的危險性
相關閱讀
- 拒絕內卷!耗材全國聯(lián)采來了2025-09-16
- 14類耗材,最低價聯(lián)動2024-11-27
- 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2024-03-12
- 二三類醫(yī)療器械實名制,再擴圍!2023-07-27
- 國家六部門發(fā)文,全國下半年帶量采購方向定了!2023-07-26






